Home » , , » 【老師的思與念】曾昭旭-國學教授
Views

【老師的思與念】曾昭旭-國學教授



關於老師的思與念

                曾昭旭 教授/著作



一、對何謂「老師」的反思


隨著科技的發達、知識的普及、社會的開放,負責傳授知識的老師,地位已大不如前;不但被尊敬的程度如江河日下,甚至已退化為知識的販賣者,與學生的關係已如店主與顧客,彼此有明顯的對價關係。而且顧客至上,教師只是個服務者,遂逐漸變成學生才是消費的主人,教師只是待價而沽的銷售者罷了!

而尤有進者,在網路發達以及即將到來的5GAI時代,求知者甚至根本不必借助於實體的教師(每一課程或課目,全國有一最優秀的教學者即足),99.9的教師將失業,「教師」這一職業亦行將消失。若然,則我們當如何面對這一形勢?

但其實我們不必太過憂慮,秉持與時俱進的精神,這反而是一個對「何謂老師」重新省思、重新定位的機會。

首先,我們不妨借用傳統「經師」、「人師」這一對概念,區分出師的兩大分野,即僅負責傳授知識技能的老師經師),與負責生命人格養成的老師人師)。前者基於知識的抽象與普遍本質,可以借助科技予以規格化與量化;後者則基於生命的具體與特殊本性,到要緊處只能是一對一的對待、陪伴、啟發。所以,當知識型教師逐漸消失,人師反而會有愈普遍的需求。即因科學的本質既然是價值中立與不涉主觀感情,即無法相應地善處生命課題(亦即感情抒發問題與價值選擇問題)。因此當人的生存需求因科技進展而獲得解決之後,進階的生命自由、人我相愛的需求應運而生,便急迫需要有科學以外的另一種學問的探討者與教導者來負責,這便是所謂「人師」。

那麼,人師的教學內涵與方式是什麼呢?首先,他著重的不是知識而是態度,要培養的不是專家而是一個「」。於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涵要義的認識與實踐便十分重要了。而此內涵要義無非就是生命存在的真實與自由,以及與任何人相接的無私與愛;用孔子的話來說,無非就是忠信。其次,教學的方式主要不是灌輸而是啟發(啟發人本具的良知良能),不是言教而是身教。即所謂「以心印心」,「己立立人」;也可以説是一種「覺之教育」⋯

以上所說當然嫌抽象籠統,但篇幅所限,也只能點到為止。其實簡捷具體點說,能做到認真把學生當「人」來看(看見他、看重他),尊重他的主體、關懷他的感情、協助他活出真實有意義的人生⋯,便堪稱為人師了!當然,這得老師自己先能活出自己的人生,自己先做成一個「人」(而不只是一個角色或工具),才可能通過身教而有助於學生的成人

其次,

還有一點須說明的是:人格教育與知識教育其實無須也不應截然兩分,知識也不是上網自學就理想無疑。但知識若仍由實體老師來傳授,則老師該教導的,就一定不是只有知識本身,而更當傳達出一種進行知識活動時應有的態度,即忠於真理良知的道德態度(如發明原子彈的奧本海默仍對使用原子彈以殺人深感不安)。這在西方傳統,是由基督信仰來擔負(故聖經詩篇說:敬愛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在今天,則不妨通過人師,以更普遍的生命教育或人文教養的概念來表示。


二、懷念我在生命成長史中遇到的人師

經師人師中,真讓學生由衷敬服,歷久不忘,情誼深厚的,當然是人師。在我的生命成長史中,很慶幸也遇到幾位真看見我、看重我,讓我在老師面前真覺得自己是個「人」的好老師。由於篇幅所限,我無法詳述和這幾位老師的相處情誼;就姑且扣緊被看見、被看重這核心點來畧述一二罷!


1. 張起鈞師的感發力道

從大二到大四,我上過張老師的三門課(哲學概論、老子、四書),但上了什麼課不重要,老師怎麼待我才重要。

剛和老師親近時,頗常幫老師做一些如整理文稿之類的事,但一段時間之後老師就再沒有叫我做這些事了。我曾好奇問老師,老師說:「當初請你幫忙處理,也有給你機會學習做事的意思;但當你已經學會之後還找你做,就純只是利用了。所以應該找還不會的新同學來邊做邊學才是。

其實,能親近老師的學生並不多,老師讓我親近當然有器重之意,但真給我莫大激勵的,是老師這非常特殊的器重方式:

我曾在大學畢業後的那一年,寫下我此生第一篇隆重的文章:「試論平凡的人生觀」。老師看了,大為激賞,遂登載於老師主編的《新天地》雜誌,置於封面裏的首要地位,並附以鄭重推薦的按語。但這還不打緊,更令人感發興起的,是老師從此不再以待學生的方式來待我,不但沒有再差遣我幫忙做任何事,甚至見面連最近讀了什麼書?有什麼進境?等等期勉的話都不再說。每次我去老師家,老師看到我多半是立刻去搬圍棋盤罷了!這讓我深深感激,也領悟到: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最大幫助,無非就是真正地看見他(發現他)、看重他(連勉勵都多餘,只須信任他就夠)罷了!真的,讀書是每個人自己的事,重要的是生命的動力被一位好老師適時地啟發出來。起鈞師對我的意義正是如此,此之謂恩師也!


2. 李漁叔師的率真性情

漁叔師是古典詩的一代名詩人,也富有詩人文雅卻不失率真的氣質。我為學雖後來偏於義理,但本性實近詞章,所以和漁叔師也很親近。當年我有事沒事都常去的就是起鈞師家和漁叔師家,也經常在兩位老師家留下吃飯。

但我雖然跟兩位老師都熟,他們彼此間卻並無來往,更欠認識;我因此常在他們面前,介紹另一位老師的為人,終於引動兩位老師見面的興趣。由於兩位老師都愛下圍棋,而李師年紀畧長,於是由我陪同張師到李府登門拜訪,對奕一局;相待以禮,就此訂交,我也自認做了一件頂好的事。

漁叔師詩才高妙,但詩人多感,晚年不免傷於哀樂。有一回我單獨陪漁師閒坐,漁師竟然問我衰年生命當如何安頓?我如今早已忘記當年是如何回應,但那一席超越師生,純以人的身份覿面相見的深談,卻讓我深為漁師率真無矜持的性情感懷不已。


3. 許世瑛師的民主風範

世瑛師教我文法與聲韻學,是我在大學遇到的老師中,最有民主風範,最能直言論學的一位。如前文所謂「在知識活動中的應有態度」,世瑛師對我的教訓是終身難忘的。

我在台師大國文研究所唸碩士班時,選修了世瑛師的「文法研究」。上課內容就是直接分析《論語》從學而篇第一章開始的每一章的文法結構。由於中文(尤其是古文)有意省畧文法符號(如詞性、動詞時態、句型標誌、複句的連結詞等等),所以結構不清楚呈現,在詮釋上也就富有彈性;往往會因讀者對文句涵義的體會不同,而分析出不同的文法結構。(所以我常說英文可以藉文法分析幫助讀者了解文義中文古文則反而是得先掌握住文義才能正確分析文法。)因此我們上課就很有得討論了!我更是因為著迷於古文的這種奧妙而經常跟世瑛師在課堂上辯論,而幾乎成為這門課的助手了。記得有一次我缺課沒來,世瑛師在分析文句時徴詢大家意見,竟然無人回應,讓世瑛師忍不住在我的空位上伸手敲了敲桌面説:「這位先生怎麼沒來?」

終於有一次,我對《論語》的一個章句體會和世瑛師大不相同,我不但提出我的文法分析,還堅持老師的分析錯了,我的才對。世瑛師終於忍不住了,他臉色一沉,對我說:「曾昭旭,你不一定要聽我的,我也不一定要聽你的罷!」這恐怕是世瑛師最嚴厲的表達了,卻仍是如此謹守學術對話的分際。我立刻省悟我逼老師認錯的確是太過份了!違背了「各尊所聞」的學術倫理。這一次的教訓,讓我對世瑛師由衷感佩,永銘在心。


4. 唐君毅師的精湛義理

我並沒有正式上過君毅師的課,但僅是讀他的書,就已經深有伐毛洗髓,脫胎換骨之功。乃因君毅師是當代新儒學的大宗師,所述義理都直從道德生命中流出,而直透入讀者的生命深處。牟宗三先生因稱之曰:「於宗教道德之體驗,並世無兩。」而許之為「道德意識宇宙的巨人」。因此,對逐漸走進生命義理世界的我而言,遇見君毅師真可說是極大的因緣。

大約是民國五十八年,我的生命正陷入一個因有志行道卻屢遭挫折的困境之中我想拯救世界,世界卻拒絕我的拯救),感受到極大的孤寂。這時一個偶然的機緣,我在三民書局看到唐先生的《人生之體驗續編》,立刻受到極大的震撼(看時雙手發抖,眼淚直流)。我開始發現自己內心深處不自覺的傲慢(那種修道者自以為是的傲慢),讓我對這本書仔細而誠敬地閱讀(每一篇都反覆閱讀反省體驗,每天一遍,七天後才敢接讀下一篇)。這薄薄只有七篇的小書我卻費時兩個月才讀完,卻也讓我獲得重生般的喜悅。我才明白要徹底放下自我才能真實發展出自我放下以自由為主的主體性的執著,發展出以愛為主的道德性,才能活出即自由即愛的道德主體性,或人我合一的人生)。我由此重讀傳統經典,才真正明白孔孟老莊程朱陸王的大義與微意。這是我道德生命的重生,而啟動的機緣是遇到唐先生的這本《人生之體驗續編》。

其後我除了繼續讀唐先生(當然還有牟先生)的書,也和唐先生有比較多的來往。而尤令我感懷的,是我的博士論文《王船山之生平與學術》(後來更名為《王船山 哲學》在遠景公司出版。)乃承唐先生之思路更予發揮之作。書成,曾寄一冊給唐先生;唐先生回信,竟許為「已超過前人,為船山學中空前之著。」君毅師誠篤謙冲的道德情懷,真不可及也。

上述的四位老師,雖然領域不同(義理、詞章、考據,各擅勝場),但共同的都有一份人道情懷,都能平等地善待學生,因此都不愧為人師。而我廁身杏壇數十年,也無非秉此同樣的精神與學生相處,啟後承先,相期於道,而無愧此生,亦云幸矣!

(按:本文乃應文訊雜誌之邀而作,已發表於文訊三月號。)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顯示表情符號

本週熱門排行榜

臉書粉專輪播(隨機更新)

訂閱本站最新文章
 
Created By SoraTemplates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 | Copyright © 2021 101 Wise Talents | 本站由架設 | 站長 : 獨孤氏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