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 » 【人際關係】系列-8- 曾昭旭著作
Views

【人際關係】系列-8- 曾昭旭著作



人際關係系列之八:

誠實是拯救這苦難人生的唯一靈藥》


1. 引言:因神魔同體故,問題答案唯在自己身上


人生的病痛與苦難從何而來?說到底,沒有別的,就是自欺。所以療癒之道、拯救之方,說到底也沒有別的,就是徹底地誠實不再自欺罷了!

明明早已成年,就是不肯長大,還經常冒充小孩,撒嬌索愛,是一種自欺。明明受傷已久,纏綿難癒(當然是指心病,所謂「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就是不肯認真反省,尋求有效的治療之方,而只是不斷逃避文飾,把自己的病痛合理化,推給別人、推給環境、推給命運,到完全自暴自棄的地步,這更是一種自欺。而最深微的自欺,就是直認心魔為我。其一是乾脆説我就是儍、就是爛、就是壞、就是無恥、就是無可救藥;其二是假冒為善,硬說我就是愛你為你著想,我就是大仁大義博愛眾生,乃至假愛之名(愛黨愛國愛民族愛文化愛真理愛上帝⋯)蠱惑群眾、鼓動風潮,掀起漫天腥風血雨,為害整個世界整個時代。遂令人生病痛總答案的愛,竟然異化為人世禍患的總根源!總之,最正面的「仁者愛人」,竟完全顛倒為魔頭亂世!人生的弔詭真是莫此為甚!足為著例的大魔頭也真是史不絕書;而回到每一個存在的人,其普遍的存在狀况竟然就是神魔同體。因此,人生的病痛到底能不能療癒?原罪(推而廣之也包括佛家的原煩惱、道家的原負累、儒家的原過)到底能不能救贖化除?遂無可避免地還原回自己身上。此即之前諸文,在歷述一階階病痛之後,所以點出答案亦一步步回到每一個人自己身上之故也。

因此我們才終極性地說:人生病痛苦難實源於自欺,而拯救之方亦唯在回到誠實初心而不再自欺也。


2.且回顧歷代聖賢經典的珍貴提示


但誠實二字,說來極易,實踐起來卻也極難;無私愛人也一樣談何容易?那怎麼辦呢?我想首先還是要提振自己的信心、端正自己的根本觀念。因為人之自欺,衍為自疑,早已到了習焉不察的地步(這正是自欺的極致,正所謂「謊話說十遍,自己也相信」)。所以的確需要先提出正見,必要時還得敲一棒讓人驚醒。當然,我人微言輕,所說人家未必見信;那就先略舉古聖賢經典之言以為先導罷!

最早表達這意思的當然是孔子,他曾說「為仁由己」而且為仁不難,其言云:「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吾未見力不足者。」(世上認真作自我修養的人怎麼這樣少呀?連僅僅花一天功夫在修養上的人都少見。是誠實面對自己很難嗎?我卻從來沒有見過做不到的。)原來行仁有起點有終點,極致的愛遍眾生當然很難乃至不可能做到(所以孔子也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但起點的誠實或忠於自己,則是沒有人做不到的!(所以孔子才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而這一點誠實之心,就孔子經常使用的語彙來說,就是忠信二字,即忠於己信於人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到了孟子,更是直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生命修養的學問,其關鍵要義不過就是把丟掉的心找回來罷了!)而憑無私真心去愛人並不難,因為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意願問題,乃「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說做不到,其實只是你不想做,也就是不肯誠實面對自己的良知罷了!

而在《中庸》,可以說後面的整半部都只說一個誠字,說誠是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源(「不誠無物」),乃至有不可思議的功效(「至誠如神,可以前知」)。當然也有始端終端之別,就始端而言,是夫婦之愚也可以與知可以能行的,只是就極致而言,才是雖聖人也有所不知不能罷了!

這一點以真心誠意面對自己與他人的行仁之道,到明代的王陽明以及王學,可以說發揮得淋漓盡致,其核心義理不過就是「致良知」三字。陽明及其弟子教人,不過就是隨時隨地應機指點人回頭體驗人人與生俱來的良知罷了!若體驗不到或做不到,最本質的原因也不過就是「信不過良知」(也就是自我懷疑)罷了!陽明一生真的就不知以此核心義理指點啟發了多少人(包括社會底層許多無學識無地位的庶民),以致形成「王學遍天下」的風潮。而這一代王學風潮,我認為最可貴值得我們記取的,就是歷史上第一次以如此龐大的人數,集體實踐地印證了孟子的性善說,的確是人性的普遍常道,是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的真理。也因此讓我鍛鍊出「誠實是拯救這苦難人生的唯一靈藥」這一句「名言」,義即:真心的覺醒、良知的發用,的確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尊嚴的創造性動源。人生有任何挫折創傷病痛,都只須如孟子所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就可以找到最真實的解答。


3. 原來須通過誠意工夫才能有效正心


但毋庸諱言,陽明致良知之教雖然簡捷到位,但發展到末流,也是流弊叢生(禪宗的發展也有類似問題)。原來,落實到生命存在狀態而言,「誠實」事實上也是又可以很容易又可能很難很難的呀!

但為什麼明明很容易的事卻這麼難?其最核心的關鍵就在道德行為既然必須基於人的自由,於是人便可以雖能做可做卻不做。但如果更勘深一層去追問這明明可以獲致生命存在價值的實現的愛人善行,人為什麼偏偏不肯去做,甚至為此不惜自欺欺人而不顧?則在存在面上的理由實在於受傷未癒,遂為了自我防衛之故到處文飾遮掩逃避,以致執假為真,並且在自我制約、惡性循環之下,惡化到習焉不察,難辨真假的地步。於是,良知當前,立時明覺,便只有病痛輕微的上根人能做得到;(如陽明大弟子王龍溪所主張的四無句:心意知物都是無善無惡,一貫直下的本然實存。)至於舊病仍在、習氣已成的中根人,便不能當下認取,而須退一步作明辨真假的工夫;(即陽明另一大弟子錢緒山所謹守的師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即所謂四有句。)否則即有混情識為良知之流弊。(情是情緒,識是情結,日常生活多被情結制約、情緒干擾,良知遂被遮掩。)所以王學末流,不免如劉蕺山所批評:「虛玄而蕩,情識而肆。」亦即:只在口頭上高談良知這虛玄空洞的理論而全無實踐,或者落到實存情境,完全無法體認良知為何物,遂逕把起伏不定的情緒、固著不化的情結當作良知,亦即誤以假我為真我了!

而於此,便出現了一個陽明學未及注意的漏洞,即如何才能有效明辨良知真假的課題。而良知之失落,既然是因舊傷未癒,遂為情結習氣所蔽;則如何有效療癒舊存病痛,遂也應成為致良知工夫的必要一環。也就是說:消極地療癒舊創與積極地讓良知發用,根本就是一體的兩面;良知的療癒功能與創造功能也是辯證地相即為一。這遂成為後陽明良知學的一個重點;而其義理份位,若回到《大學》八條目的誠意正心兩要點,亦即須通過誠意工夫去端正其心也!


4.誠意工夫的落實做法與創造療癒的兩端一致


那麼,要怎樣去做好誠意工夫呢?首先須解釋所謂誠意是什麼意思。原來正心是良知真心的本質肯定,即存無私之心以待人也(無私乃正,有私即邪)。但你的存心是否果屬無私?卻要在實存層面的人際相遇、生心動念之處去驗證(尤其是親密關係,如親情愛情,更易徇私。)而當私意流露,遮蔽扭曲真情(如親人爭吵、情人嘔氣),便是發現病痛,試予反省療癒的良機。當然此刻關鍵,便是良心是否泛起不安、能否懇切自問對對方之愛是真是假?必須先有此肯定,才能起動對自我之存心與行為表現的反省改善。而在此是完全無法由他人代勞而只能反求諸己的,即所謂誠實地面對自己也。

據我自己數十年的實踐體驗,我曾為自己訂下處己待人的八字真言,即「誠意正心,戒慎恐懼」。誠意正心語出《大學》,主要是忠於自我,戒慎恐懼語出《中庸》(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主要是忠於所事,善處他人。要在己所獨知的幾微之處審察當否,不要等到嫌隙已成,就來不及了!

關於通過誠意工夫或自我改過療癒工夫去正心愛人,在陽明之後蔚為大宗的儒者,就是劉宗周(號蕺山),他特重慎獨工夫,而把學問重心放在誠意之上,特稱為「意根誠體」。因為這是生心動念,為己獨知之地,牽涉到的則是包括生命底層的幽暗部分,和良知本心的普遍性肯定,顯為開放光明的氣象不同。所以牟宗三先生釐訂其學為「以心著性,歸顯於密」;而由此顯出一種嚴毅清苦之象,竟多少帶著宗教性刻苦修行又神秘又著實的模樣了!

他因此作了一部《人譜》,詳細列舉了人會觸犯而且存留在情識中的各種類各層次的過,如微過、隱過、顯過、大過、叢過、成過等。這些過都有待人在生活中尤其是人際接觸中因機浮現而加以克治。而克治之道,更有由內而外推己及人的程序性重點,就是凜閒居以體獨(沒事時就已須要經常存心莊敬)、卜動念以知幾(等到遇事而有意念生起時,才能第一時間就明辨誠妄而存無私的正念)、謹威儀以定命(然後由意念顯為態度情緒,也才能順理成章地端謹穩重)、敦大倫以凝道(然後宜先在親密關係如父子倫養成相敬相愛的相處典範)、備百行以考旋(然後再應用到其他人際相處,而能因應不同的形態變化而各有所當)、遷善改過以作聖(最後,還要就每一階段的行為表現,自我省察其不足之處而不斷加以改善,以圓成這為人之道)。可以說仁者愛人之道,不是光有開頭的良知明覺就夠,由此一步步推拓,逐漸牽涉到種種外在因素如身體氣質、環境條件、人我差異、時空變化等等,尤其是個人隱藏病痛的誘發所造成的影響,的確是要步步都慎重處理,才能把這條路走通的。

對此我個人也深有體會,年輕時也曾針對當時身心狀況,訂出若干規條,每晚省察檢討一遍。而我的八字真言後來也擴充為十六字真言,也就是在「誠意正心,戒慎恐懼」之後,再加「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兩句。數十年來,以此自我把關,的確幸無大過。

蕺山除了《人譜》之外,還有一篇「聖學喫緊三關」,對人際相處之道也有關鍵性提點,就是人己關、敬肆關和迷悟關。這則是由人際關係切入,步步回溯到良知真心的提法。人己關就是在人我相接之時,首先就要明辨你的態度是為己還是為人(憑內在良心還是向外追求)?無私還是自私?然後往內追溯到敬肆關,就是反省自己的生心動念,到底是忠於良知還是順習氣慣性而流?最後才追溯到自己的整個生命存在,到底是明覺的良心在作主還是無明的情識在作主?

總之,不論是由內推拓到外(良知的創造功能),還是由外追溯到內(良知的療癒功能),都是兩端相貫,才能一體成立的。而本系列的人生成長三階段說,其論述主旨與精神也正是如此,而綜括為誠之一字或誠實一詞,故曰「誠實是拯救這苦難人生的唯一靈藥」。而本系列論述至此,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2022-10-25 4100

曾昭旭 著作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顯示表情符號

本週熱門排行榜

臉書粉專輪播(隨機更新)

訂閱本站最新文章
 
Created By SoraTemplates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 | Copyright © 2021 101 Wise Talents | 本站由架設 | 站長 : 獨孤氏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