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 » 【情緒不等於心】-4- 曾昭旭 著作
Views

【情緒不等於心】-4- 曾昭旭 著作



情緒系列探討-4-

《自我實現與自我投射》


道德情緒既然是自我存在狀態的表露,而自我存在狀態有正有負(活得好與活得不好),道德情緒遂也分別呈現為正向存在感負向存在感,即悅樂與憂惑懼怨尤負累煩惱罪惡感兩類。於是我們便須進一步問:人如何才能活得好而呈現悅樂?又為何會活得不好以致顯為憂惑懼怨尤等等負向的道德情緒呢?


在此一個本質的、關鍵的要素就是看人要把自己或更精確地說要把自己的心安放在那裡?就決定了心和身體或心與外物的本末關係是正抑邪,即所謂身心安頓、安身立命也。


當心靈自覺為生命存在價值之本,能充分作自家生活的主人,他內涵的道德創造性(即創造意義價值的能力)便能貫注到生活所涉及的種種事物或對象之中,即以這些事物為素材而創造、為憑藉而呈現出自我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尊嚴來,而使得心身之間、心物之間乃至人我之間毫無扞格,圓成一體;這時便稱為自我實現,亦即以自由自主為本的主體性(真我),成功地發展出以意義價值之創造為本的道德性理想性(真愛),而圓成為道德主體性之謂也。這時便會湧現充分的自我存在感,即悅樂是也。


悅是一種心身合一、心物合一的道德情緒,亦即自我存在感;樂則是一種人我合一的道德情緒,亦即人我同在感。而其共同的本質,實都是一種永恆感、不朽感、圓滿感、自由感,即不妨總稱為無限感。原來意義價值尊嚴的本質,亦即是永恆不朽圓滿無限也。所有人終身嚮往追求的理想,其實無外於此,宗教所謂永生、不朽、湼槃、極樂,皆此意也。吾即總名曰正向存在感。


反之,當心靈昏昧,不知人生的意義價值理想的根源就在己心,而錯以為在自我之外;遂啟動無限複雜的外求活動,亦即以外在的諸般事物或條件為價值之本、意義之源,自我則顛倒為卑微困阨匱乏空虛之末,而冀圖以無限的外在資源填此人心空虛幽暗的無底洞。卻不知所有外物俱屬有限,自我心靈才是唯一無限。如此顛倒本末,只會造成一再重複的挫敗與失望。亦即所有外在目標,當其尚未追求到之前,人心都可以依其嚮往永恆無限的本性本願而幻想這種種追求的外在目標是無限美好(如發財夢、成功夢、愛情夢);但當其一旦實現(不管目標設定為一百萬抑一百億),便發現其實非常有限,因此只好升級其數額再度發意追求,結果則必然只是再度落空而已。於是成功感其實只是落空感,亦即無限理想之否定而匱乏自我之證實也。此一種顛倒,吾即稱為自我的投射;亦即不知本質無限永恆之意義價值感實由內在本心之創造而來,而將此無限之本質理想投射於外在本質有限之事物或條件,亦即誤認有限之外物為無限的自我,亦即從有限處強求無限。其結果則只有自我的益形失落而已。遂由此一次復一次湧起自我的挫敗感、受傷感、失落感、匱乏感,亦即負面存在感,而此感實即自我之不存在感也,其極致即死亡。於是人本質永恆不死之本心,便會因誤以為自己將隨所投射認同之有限外物(如名利權位青春美貌)之銷亡而銷亡(莊子曰: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遂無可避免地湧現種種由無限的自我為有限的外物所限而引發的矛盾扞格、憂懼煩惱痛苦的情緒,即所謂負向存在感,亦即不存在感也,其極致的不存在憂懼即怕死也。


道德情緒既是意在呈露人生命的存在狀態,我們便可以據此等等徵兆,對自我的存在有如實的診斷與了解,走在正路上自然可以放心前行,察覺自己誤入歧途,也可以及時反省以去邪反正,亦即設法扭轉虛妄的自我投射為創造性的的自我實現。總之就是藉每一次正邪交會的機緣,再一次反省釐清自我的立身處世態度,到底是要選擇自我實現還是自我投射?這可以說正是情緒對我們人生重要的指標功能所在呢!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顯示表情符號

本週熱門排行榜

臉書粉專輪播(隨機更新)

訂閱本站最新文章
 
Created By SoraTemplates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 | Copyright © 2021 101 Wise Talents | 本站由架設 | 站長 : 獨孤氏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