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 » 【情緒不等於心】-6- 曾昭旭 著作
Views

【情緒不等於心】-6- 曾昭旭 著作



情緒系列探討-6-

《處理情緒問題的首要原則:身心分離法》


1. 引言:把迷失的自我找回來有兩步工夫要做...


人之所以會有那麼多負面的道德情緒或負向存在感,或那麼複雜幽微的自我投射,其故雖然多端,但最核心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自我的迷失,也就是不認我為我,而認我以外的種種事物條件為我;遂對執為命根的外物(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追求被愛)憑空泛起了莫須有的患得患失之情,於是憂惑懼怨尤、煩惱痛苦自卑自大便從此縈繞不去,自我迷失也因惡性循環之故而愈甚。這種情況,孟子即稱為「失其本心」、「自暴自棄」。因此矯治之道,其核心要義也不外就是孟子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就是把丟掉的心找回來罷了!


但這迷失的本心真我要通過怎樣的行動才找得回來呢?這當然是工夫層次的核心課題。而分析此課題的內涵,則可有兩個步驟,其一就是把投射乃至陷溺於外物中的本心抽出來或說要回來,以重新體驗自我存在的自由。其二就是讓本心基於自由而重新貫注於當下生活所涉及的一一外物,以創造自我存在的意義價值。前者是道家與禪宗所優為,後者則是儒家的本懷。當然這工夫可分析言之為兩步,也可綜和言之而一步到位。下面為理解方便,先分析地單說第一步。


2. 第一步工夫就是身心分離法


關於這第一步的行動方法,不妨逕名曰「身心分離法」。先舉個例子:數十年前我曾有看牙醫治齲齒抽牙神經的經驗,當時的牙醫技術不如今日的精良無痛,那又痠又痛的過程真是難受。幸好我知道身心分離法,當即將本心抽離出來,旁觀那正在受苦的肉身,並且勉勵肉身說:「請忍耐一秒鐘」,(你總不能連區區一秒都忍受不了罷!)然後一秒鐘忍過去了,就請你再忍一秒鐘。就這樣化整為零,專注於當下一秒,竟然不知不覺全程也就過了。站在真心的主體立場,好像受苦的並不是我(心靈自己)而是他(心靈所暫寄的肉身)。原來身心的關係有真有假,真關係謂之作主,這僅在當下;假關係謂之投射,則是誤認歷史陳跡(剛才好痛呀)與未來想像(還要這樣痛多久?)為我。當下作主的真我是真實的、有意義的,當然也就無忍受可言;投射於過去未來的假我是莫須有的、無意義的,當然也就難以忍受。像這樣將真我從虛妄中抽離而回到當下的真實的工夫,即可名曰「身心分離法」。


3.第一步工夫的道家說法


這身心分離法當然不是我發明的,至少遠在戰國的莊子,便在他的《莊子·齊物論》中提過。他的提法叫「吾喪我」,吾是指真我,我是指假我,「吾喪我」就是「我的真心離開了我的肉體自在逍遙去也」的意思。這意思莊子是藉著一個寓言故事來表達的:


顏成子游站在他的老師南郭子綦旁邊侍候,忽然發現老師臉色蒼白、神情木然,不由得驚呼老師怎麼了?然後老師悠悠醒來說:「沒事沒事別緊張,我剛才只是表演了一下靈魂出竅給你看罷了!」然後就借此表演跟子游解說心靈與身體本末主從又凝為一體的密切關係,也解釋了因為肉身可見可聞而真心無聲無臭之故使得人經常誤認有限的肉身為真我;所以要常常修練「吾喪我」的工夫以找回真心作主的身分。


這層工夫在《莊子》又稱為「心齋」(真心清淨,不著一物)、「坐忘」(對在每一個當下生活中涉及的事物,才剛涉及旋即放下,以免沾滯)。當心對所有外物的關係都能旋說旋掃的時候,心就能常為身與事物的主人而逍遙自在了,這就稱為「乘物遊心」。這意思若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事實上有生產有作為有功業,但都只當過眼雲煙,全不放在心上。)而所以能做到這樣境界的工夫修養,《老子》的說法則是通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把長久累積、堵塞在心中的習慣、成見、意識型態一一化除,一直到點滴不存的自然狀態,這相當於「坐忘」。)而達到「致虛守靜」的極致(這相當於「心齋」)。


4. 禪宗也有相似的工夫提法


除了道家老、莊,佛家禪宗也有相似的說法,如《金剛經》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據說六祖慧能就是聽人誦《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悟的。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生命只活在當下,心因此只能也只當專注於當下,而不該留戀過去妄想未來。因為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因為剎那之前已成陳跡,也只能轉以資訊的方式保存;剎那之後尚未發生,並不存在;只有當下是心能碰觸到的生命實存。但既然心能作用於當下,為什麼又說現在心也不可得呢?原來這裡的「不可得」和過去心未來心的「不可得」意思並不一樣:過去未來心的不可得是根本不存在的意思,但現在心的不可得,則是指現在心是活潑潑的存在與發用,只能當下體驗而不能用我們習慣的概念思維去把握的意思,因為這樣心反而被人為的概念遮蔽而執假(概念)為真(心)了!總之,佛家不斷論證一切法無自性,山河大地都是虛幻的鏡花水月,其實指的都是人為概念的山河大地;佛家其實是要人放下一切誤假為真的人為執著(也是一種損之又損的工夫),回到真心所照見的真實當下。


5. 結語


以上列舉了道家的莊子和老子,以及佛家的禪宗的工夫修養方法,他們共同的關懷,都是希望幫助人把長期投射乃至陷溺在外物(實屬人為的概念物)之中的真心真我拔出來,恢復他逍遙自在的自然狀態、本來面目,也就是找回本性自由的真我,以濾除負向情緒的干擾。關於這些工夫的不同說法,我則以現代語言總名曰身心分離法。


當然,找回自由的真我或重證真我的自由,只是找回自我的第一步,之後還有秉真我的自由意志重新貫注於當下生活所涉及的一一外物之中,以創造自我存在的意義價值,同時亦即賦予所涉及的外物以意義價值(在為人所涉及之前,外物本是價值中立),亦即在意義價值之創造這一層次上實現心物合一、人我合一的道德理想這第二步功課要接著去做。要走完這兩步,才算是充分地求其放心、實現自我。這充分實現的自我,相對於先證自由的真心(道家說的虛靜心、佛家說的真如心),儒家則進一步稱之為道德心。


關於這進一步自我實現的儒家工夫或義理,我們且留到下一文再談。

-敬請待續-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顯示表情符號

本週熱門排行榜

臉書粉專輪播(隨機更新)

訂閱本站最新文章
 
Created By SoraTemplates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 | Copyright © 2021 101 Wise Talents | 本站由架設 | 站長 : 獨孤氏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