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 » 【情緒不等於心】-8- 曾昭旭 著作
Views

【情緒不等於心】-8- 曾昭旭 著作



情緒探討-8-

《業力牽引與存在艱難》


1.引言:道理說來容易做來難


之前七篇,著意分析情緒之為物,有自然情緒與道德情緒,道德情緒又有正向負向之分,其來源則分別為自我投射自我實現,然後進一步談如何擺脫負向情緒以重證主體自由?如何通過自我實現以湧現正向情緒?大體都是在表述有關情緒作為生命存在狀態的表徵的種種道理。但道理說來容易(其實要把道理說清楚已經很不容易了),要做到其實甚難。難在那裡?在人心中、人身上,已累積太多的歷史創傷,一直沒作有效處理;加之債務已很沈重,新債還不斷增加,在這樣的存在處境之下,想要徹底清償債務,好自在地活出自己,當然就越來越難了!因此,當分析完情緒的性相,開始進入存在層面的工夫實作、創傷療癒、債務清償的時候,我們就得先談談債務問題;總得先弄清楚人生債務的來龍去脈,才知道該怎樣、能怎樣去還債呀!


2.因順自我防衛機制而形成假人格


人生債務怎麼來的?當然是從創傷未癒來的。人的創傷從何來?又為什麼未能痊癒?則無非是從每一次求自我實現的行動因外求導致失敗而來;又因創傷導致自我防衛,亦即仍歸因於外而不能誠實地反求諸己,而導致創傷未能痊癒。而即使情境已逝,自我防衛的反應仍因存在的憂懼之故被自動留下,遂構成一種模式化反應(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心理學即稱為「自我防衛機制」。此機制更因反覆制約而自我增強,遂儼然構成自我人格的一部分;這當然是人格結構中的假成分。而不幸的是這種自我防衛機制的人格結構假成分卻常隨生命受傷未癒的經驗日多而不斷增加,最後竟形成人格結構的主成分,也逐漸篡奪了人心的主導權而使整個人成為假人;人心也被深鎖在重重的自我防衛網中喪失了他的創造力與自由。這時人的存在狀態即稱為良心放失、生命變假、習氣牢固,亦即債務沈重。而這樣的生命存在狀態,表徵為情緒,當然也一定是憂惑懼等負向的道德情緒了!


對於這種假生命,佛家有非常深刻緜密的剖析,對這種自我防衛反應稱為造作,對這反應被保存而構成機制稱為業障,這機制的反覆出現、自我制約稱為現行與熏染,也稱為業力牽引。而業力牽引的龐大黑暗能量場更可以延伸到整個人世與歷史,而總稱為無始無明。對於這整個假生命與黑暗能量場的分析更構成了一套龐大的唯識學


3.智慧明辨真假,以的承擔翻轉業力


我們不妨就借以上的解釋,來說明情緒的難纏與處理之道。在這裡,最重要的一點明辨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當下的情緒到底是從真心(也就是大體健康的生命)來的?還是從自我防衛機制(乃至從整個黑暗能量場,包括複雜的人際恩怨)來的?若是前者,即使訊息微弱(感受到的那一絲平安、光明、輕鬆、自在⋯),也值得珍惜;若是後者,即使力量龐大(感受到壓力、煩躁、恐懼、矛盾⋯,而且反覆出現),也要明知其假,立刻放下(試復習一下身心分離法),不要輕易就順著這情緒慣性滾。在此不妨提供一個口訣給你參考,就是碰到壓力山大時不妨立刻跟自己說:「沒關係、又怎樣?再說嘛!so what?」只要真心一念警覺,誠實地回到自己,不再憂疑惶恐逃避,煩惱就立刻放下了!


當然,即使你明知是假,事實上仍難放下,所謂「看得破,忍不過」;這時便須進一步明白我當下的壓力與煩惱,背後其實有一個龐大的黑暗能量場,並不是我要甩就能甩得掉的。而這個龐大的黑暗能量場,說得詳細明確一點,其實包括我生活於斯的家庭、社會、世界,包括在其中運作的風俗、習慣、制度,包括活在這制度風習中人們的言行互動與感情相涉,尤其是因此衍生的種種是非恩怨。這包圍在我四周的龐大又複雜的網絡,遂形成與我糾纏終生,無法擺脫的人生事實。就算看破紅塵,落髮為僧,你仍會發現出家生活也是另外一種人際網絡,人又能逃到那裡去獨享個人的清淨逍遙呢?


當逼到如此絕境,我們也許才能有一個根本覺悟與翻轉,其一是既逃不掉,就乾脆全盤接受。其二則是要更深一層去省察我為什麼會逃不掉?原來是因為我根本並不想逃,因為我其實是這個世界以及世上的眾生,因為這根本就是我來到這世上的初衷與自我實現的理想。我之前所以想逃,乃是因為在求自我實現的行動中受到挫折引發了自我防衛的反應誤以為要將這世界推開才能保護自己。卻不知這樣的逃離之心,等同於自我否定、自我放棄。因此在進退之間,才衍生種種的憂疑矛盾,進退失據;這才是我放不下、甩不開的人性真象。我由此才憬悟:我根本不應該自我逃避自我懷疑,反而應該重新肯定內心深處的道德理想與愛,並且勉勵自己勇敢地重新開步。


當我們的真心因反求諸己而有此憬悟,我們的人生態度便可以從憂疑矛盾的負面翻轉:從自衛轉為開放,從厭煩轉為悲憫,從逃離轉為擁抱,從放棄轉為承擔。即使我的生命仍然傷痕累累,業障深重,我也明白這是全人類的共業,而願以同樣傷病之身去與眾生共命(所謂「眾生病,菩薩也不得不病」)。當我們懷抱這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便會頓時對所有受傷的人或人的受傷,有了一份同情的了解,與和解的意願。於是很奇妙的,一切煩惱都因同情而化解,一切傷痛都因重新找到一個立足點而開始痊癒,雖然債務依然深重,也因「還債之始在不借新債」而有了從當下起步慢慢去還的信心與從容。於是無邊的黑暗能量場竟也奇妙地開始透出若干光亮來了!


總之,煩惱之源有二,就是本心之受傷業力之深重;而針對之解方亦有二,就是心之自反愛之承擔,並以此去翻轉生命的負面存在樣態,其表徵即自然湧現正向的悅樂情緒


4.結語:煩惱即是菩提,憂樂原來相生


原來最佳防衛就是放下防衛,最佳療癒就是與病共生,最真實的道德實踐就是當下承擔,最終極的自我實現就是與全人類一起步上康莊。於是煩惱即是菩提,憂患即是悅樂,道同時是永不可及卻又當下即是。孟子說:「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此之謂也。


所以,當我們平心肯認業力牽引,業力便已開始轉為願力,無明的牽引也開始轉為心光相照。當我們深深了解存在的艱難,艱難也將逐漸轉化為莊嚴富厚。同樣,情緒當然有正向負向的跌宕,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對人性的根本了解與信念,則不管正負如何跌宕,都終會滙歸於生命感情的大中至正。這便是我們於存在面上真實扣緊我們的情緒而有以善處的詭譎辯證之道之所在。關於情緒系列,也於此暫告一個段落。


更多文學國寶 曾昭旭教授的主講,敬請點閱如下連結續篇/或參閱「文史專區」詳列的所有文章。敬祝有緣讀者平安健康~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顯示表情符號

本週熱門排行榜

臉書粉專輪播(隨機更新)

訂閱本站最新文章
 
Created By SoraTemplates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 | Copyright © 2021 101 Wise Talents | 本站由架設 | 站長 : 獨孤氏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