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 » 【人際關係】系列-2- 曾昭旭 著作
Views

【人際關係】系列-2- 曾昭旭 著作



人際關係系列之二:

生命成長與人際關係三階


1.生命成長要點在心靈的自由與愛

所謂生命成長,在此重心不放在身體即自然生命的成長,而放在心靈或說道德生命的成長之上;因為心靈可不像身體按時吃飯睡覺就會自然成長(所謂自然律),而別有他自己的特殊方式與途徑(不妨即稱為道德律)。

首先,道德涉及生命存在的價值,而心靈即是價值之源。所以所謂道德生命的成長,其內涵就是實踐地釐清所謂價值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實踐地促使自我存在價值的實現?

那麼自我存在的價值到底何所指呢?簡單說就是在自然生命存活的基礎上,感受到心靈的自由與愛。自由是自我個體的存在感,也就是最基本的價值感(在此為凸出價值義,更可別稱為自尊),因此被稱為道德生命的存在本質。是人我相處的同在感或一體感(所謂心心相印兩位一體),也就是由自由導出的進階的價值感,因此可稱為道德生命的理想境界(所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總之,自由與愛或自尊與愛就是人吃飽飯之後,心靈的兩項本質要求。

而這兩項人所獨有、其他萬物都沒有的價值要求,都是在生活與人際關係中去實現的(所謂日用倫常),這求其實現的行動就稱為道德實踐或即簡稱為實踐。而實踐或實現則可依生命成長的次序分為三要點與三階段,即:在人際關係中存活、在人我相待中感受到我的存在自由與尊嚴、在人際關係中體驗到彼此的一體同在。


2.生命在人際關係中成長的正向三階

第一階段當然大致就在人的幼年、童年、少年。這時生命成長的重心在身體的發育、生活基本能力的養成,人的心靈或自我意識大致還在相對朦朧的狀態。所以他需要有至少一個可信靠的大人來呵護,在被愛的氛圍中獲得存活的安全感而順利成長。換言之,這階段的生命成長課題是存活的豐足感與安全感(所謂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這階段的人際關係則是以被愛為主,由施愛者負責以主動包容去維持一體和諧關係的形態。

第二階段,則是在存活需求大體獲得滿足的基礎上,心靈層面的自我意識逐漸浮現,開始想要擺脫被保護、被領導、被支配的存在狀態,而要求自我存在的自由與被尊重,這於是出現了所謂叛逆。而叛逆期並非始於十二歲起算的青春期,其實之前早已有一次次的嘗試與醖釀,只是到青春期才全面發動罷了!然後在自由叛逆的主調之下,人也開始摸索進行對自我的認識、潛能的開發、在社會結構中可以處在如何位置的探尋。而總言之就是尋求自立,包括自由獨立(自由)、自我肯定(自尊)、根本自信(自信)。這也就是第二階段的生命成長課題,在其間的人際關係則是以自由自尊為主,而在人我相待時維持以禮相敬(而非以愛相融)的形態。

然後,當人的自立大致有成,便自然會進入第三階段,那便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也就是在人格自由獨立的基礎上,進一步往人性終極理想的方向開發;這在孔子稱為仁者愛人,在孟子稱為擴充良心或推愛,用現代話來說不妨就稱為充分的自我實現。在這階段,人的心靈素質除了基本的自由自尊,更會多了一點待人的無私與愛之以德,好讓人我能平等地共同成長,同步康莊,以實現全人類的整體存在與整體和諧;所以才說:凡一就是指愛一切人,即所謂「一體之仁」也。於是,在第三階段,生命成長的課題便是道德人格的充分完成,這時的人際關係,則是以主動去愛一切人為主(而不是我被一切人所愛),即以自我為中心而向四方推愛的形態。


3.明白生命成長負向艱險肯定正向理想同等重要

以上所述,當然只是個完全正向的理想狀態。落到生命成長的現實,是充滿各種升沈起伏的變數的。首先,三階段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其實是互相重疊、或快或慢的過渡,更常是進三步退兩步的迂迴,或在順逆正邪兩端的擺盪,更可能在尋求自我肯定、自我實現的路上,因挫折受傷而停滯而受困而卡住;正所謂詭譎相即,兩可不定。生命成長與人我互動之路,真的是充滿了困惑與艱險。

因此我們不能只概述生命成長的正向歷程,更須明白在這歷程中難以避免的種種挫折創傷的負向情狀。原來生命的成長總是從創傷病痛中翻轉而來,人與人間的相知相悅相愛相信,也總須通過相疑相錯相爭相磨的考驗才能成立。所以深切認識與體驗人生的負面,其實與肯定理想正面同等重要。我們在此姑先略說一二,其詳且待其後諸篇再作探討。

首先在第一階段,若人的存活需求沒有獲得起碼滿足,亦即沒有被愛夠,人的生命自我就會產生不安全的疑慮,就會執著他的被愛依賴不敢放手去追求個體的自由獨立,也使得生命成長在此被卡住(所謂長不大或拒絕成長),這種心態不妨即稱為「被拋棄恐懼情結」,而實即是一種缺愛症也。

而在第二階段,人追求自立或人格上的自由獨立,其最容易走上的歧途,就是誤從有限的外在條件的追求,想獲得內在心靈性屬絕對無限的自我肯定。這必然落空的追求遂造成人一再的打擊而導致人的自我懷疑、自我貶抑、自我放棄,即孟子所謂「自暴自棄」。這同時造成無限與有限的矛盾錯置與生命自我的破裂,所謂神魔交爭,遂構成自我的莫大傷痛與人際的嚴重紛爭。這種導致生病破裂的心態不妨即稱為「自卑情結」,而自卑本質上即涵虛矯的自大或自我膨脹也。而這種膨脹不但自我卡死,更且侵入原當人人無私相愛的理想世界,而將之扭曲為相鬥爭相殘害的地獄,而生命成長應有的第三階段,遂被此普遍異化的私心全面封阻而徒成虛懸的理想,甚至被譏諷為自欺欺人的夢幻了!而當人普遍喪失這人性根本的善與理想,便是人間世最惡劣的情況。

到此最惡劣的情況,人或者這世界還有救嗎?原則上當然是有的那就是愛(仁愛、博愛)的重振。其實當人一念回歸到人性的本源(如孟子坦然無疑地宣稱人之性善),世界便從自己開始獲得拯救了!而湧現了第三階的無私之愛,第一階的充分被愛也就會自然生發,而引動第二階真實的自我肯定。孟子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則三階亦可約為一階而當下即是,即所謂「天下無道,自行其道」也。當然此說直截,可能難以索解。此則且待以下諸篇一一詳說,本篇既只意在大體提點,就姑在此告一段落。

2022-9-2 曾昭旭 著作

下一篇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顯示表情符號

本週熱門排行榜

臉書粉專輪播(隨機更新)

訂閱本站最新文章
 
Created By SoraTemplates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 | Copyright © 2021 101 Wise Talents | 本站由架設 | 站長 : 獨孤氏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