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系列之四:
《自我點燃心靈母火,關鍵在覺》
1.錯過無私母愛,只能靠自己點燃
趁親子尚在原始一體的童年階段,以無私的母愛點燃純真生命的心靈母火,的確是人格成長的第一關鍵時機。如果錯過了,生命就很容易被親情缺失症或被拋棄恐懼情結所卡住,而導致成長停滯。但如果事實上就是錯過了這最佳時機,那該怎麼辦才能療癒這缺愛症,也就是仍能點燃心靈母火而使生命人格順利成長呢?
在上一文我們已論證找尋母親替代品是沒有用的,於是答案唯一,那就是:若錯過了這最佳時機,就只能由自己來點燃,此外別無他途。乃因當人的自我意識出現,基於自尊之故,此任務已無法假手他人,這正是找尋母親替代品(尋求被愛)所以無效之故;這在上一文也已充分論證了!
但,那要如何才能自我點燃呢?遂成為成長問題的新焦點。亦即不能留戀於第一階段(求被愛),必須自覺地由第一階段跳躍到第二階段(求自我肯定);藉由自我點燃來從根消除缺愛的遺憾與被拋棄的恐懼。而能夠成功地自我跳躍、自我點燃的關鍵,就在一個覺字。
2.就從觀念態度的省思改變覺起
覺者,覺醒義、覺察義、自我發現義、自我肯定義。覺醒是指心靈的啟動,覺察是指明白自我的存在處境(如被卡住),自我發現是指發現問題的答案原來就在自己身上,自我肯定是指建立了不假外求的根本自信。
換一種説法,也就是從生命存在的核心本質或第一原理:自由(當然是指心靈的自由)開始啟動,一步步發展出自主(我是我生活的主人)、自尊(我的存在價值完全由我自己提供)、自信(我肯定我一定能做得到)。
那落實於生活上要如何去覺或如何讓心靈啟動呢?(如何從沈睡中覺醒?)首先就是借生活經驗的某種觸動(如因被卡住而苦悶煩惱)而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基本觀念與態度(如從一直習慣性地求被愛而自省:沒人愛又怎樣?)也就是從看待自己是一個需要被愛的小孩,改變為是一個自由獨立的大人。原來生命成長,觀念與態度先行,而肯認自己是大人就是第一個重大的觀念覺醒、態度轉變;即使現實中積習一時難改,在人生方向上也已經光明在望。這一從被愛之求不得苦翻轉,就是佛家說的「煩惱即菩提」(正視煩惱,便是覺醒的開端)。
3.孟子的精采論證
這一點自我信念的肯定,孟子說得最透徹而完整。他首先肯定人生問題的解答就在自己身上,所以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在生活中遇到所有願望、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惱,都應該回過頭來在自己身上去尋求解答。)因為生命存在的價值根源就是自己的本心,所以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有關生命成長、自我實現的學問,關鍵要義就是把丟掉的心找回來。)怎麼去找?首先就是要肯定人心有創造生命存在價值的天賦良能。所以宣示「人之性善」。(在人吃人的戰國大亂之世,孟子能坦率無疑地作此人性普遍常道的宣示,是真不容易。)而且所謂性善,不是指「人性的存在結構是良好的」,而是直指人心具有創造善(即價值、意義)的能力,即所謂良知良能。所以説:「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如果順著人的本性本願,是人人都可以創造出他自己的生命存在價值的,這才是我所説的性善。)
總括孟子之言,可以得出有關自我肯定的根本信念與心態,就是「每個人自己的本心就是他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的創造性動力根源」。這一點觀念態度的肯認,也就是心靈自覺的起步或啟動。
當然這一點根源性的肯定,無可避免會在生活與人我相待中受到不斷的考驗。我們須得在一次次的挫折打擊創傷中,依然肯定這根本信念與態度;而且明白所以有此挫折打擊創傷,正是因信心不足、態度游移之故;然後才能通過考驗而獲得生命的成長與生命力量的增進。所以孟子才說:「人之有德慧術知,恆存乎疢疾。」(人有關生命成長的的德性、智慧、能力、知識,點點滴滴都是從挫折創傷中翻轉而來的。)如何翻轉?無非就是通過覺這一關鍵作為而獲致的罷了!
而既然如此,那麼即使錯過了無私母愛的點燃,以致衍生出缺愛症以及其後不斷尋找母親替代品的失望創傷,似乎也就沒有那麼不幸與嚴重了!說不定那反而是人從創傷中翻轉的存在機緣呢!原來自覺是翻轉的開始,翻轉是自覺的落實。就實踐而言,自覺與翻轉根本就是一體之兩面呢!
4.結語:當然要通過實踐的艱險考驗才算數
至於這一番總名為覺的生命成長行程,其內涵也可分消極、積極兩面。消極一面就是覺察之前留戀童年不想長大,被卡在被拋棄恐懼情結徒然惹來種種矛盾傷痛的謬誤,而自覺地從感情依賴中拔出,以還我自由的本性。也就是通過自我療癒,暫時從緊密的人際關係中抽離,以體驗自我生命的獨立自主。也就是從生命成長的第一階跳躍到第二階,以從根化除陷溺在第一階的病痛。
而積極一面,則是更在自由獨立的存在基礎上,進一步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感、價值感,以指向生命存在更充分的自我實現。亦即從照體獨立的高峯孤卓中重返人間,重新通過主動參與的人際關係去抒發具價值創造性的愛。亦即在跳躍到生命成長第二階之時,其實已同時遙指第三階了!
於是在提出總綱性的覺之時,已藴涵在覺的行程中,自有相應於不同階段、際遇而有種種形態、程度不等的覺。如有自覺與覺他之異,有明明德之覺與親民之覺之不同,有頓悟之覺與漸修之覺之分歧,有程朱陸王尊德性與道問學孰先之爭議,更有儒佛異同之歷史辯證發展。但都不妨直以覺之一字為總括也。
於是我們可以釐清自覺之有進於自我意識者何在。即在自我意識是自然浮現的,也是朦朧的;因此具飄忽無憑、兩可不定之性質,亦即自由之初性。而自覺則相反地必通過人之有為,使自我意識由朦朧轉為清晰,由飄忽兩可轉為明白貞定。此時即不宜仍稱自我意識,而當名為自覺心了!然後才有能力與資格讓自己充分成長,從自由發展出自主、自尊、自信,而完成人的自我實現。
當然,以上所論,僅止於觀念與態度之改變,亦可說僅止於理論之釐清與說明。落實於生活實踐,正有眾多艱險與考驗在沿途守候;真能走通這生命成長之路的人(尤其在人際關係中走通),其實是不多的。雖然原則上依孟子之說,所以沒能走通,實非不能而只是不為。但人何以會不為?以致不但未能走通,反而惹來更多的生命病痛,則當進一步更有所說。而此更複雜的進階病痛,就且待下一篇再談了!
2022-9-13 曾昭旭 著作
《第5篇》
0 comments:
發佈留言